同樣是開放式關係的伴侶,他們可以彼此坦誠且感情更好,或是互相欺騙隱瞞而最終形同陌路——端看你們如何處理這段關係。

(開放式關係為親密關係的既存型態之一,基於多元共融原則,相關內容,期許能讓自主選擇實踐開放式關係的人們減少困惑,實踐更好的知情同意,並在關係中成長。)

上集:伴侶間充滿秘密?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或許是道德新解(上)

從上集中,介紹了伴侶間常見的隱瞞內容及其原因,而這些內容造成了伴侶間的疏離,導致關係缺乏足夠的親密感。而下集將介紹開放式關係如何釋放伴侶間秘密帶來的壓抑。

接著提到,每個人要依照自身狀況,審慎選擇關係類型,進入開放式關係並非關係的萬靈丹。若缺乏深思熟慮,反而有機會使關係更加疏離。最後將鼓勵讀者,依循著探索自我的脈絡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當下的關係而非依循外在因素驅動。

在下集的開頭,分享《道德浪女》中使用佛教哲理或是身心靈觀點,看待開放式關係的一段話:

「你能不能想像,有一種愛不受嫉妒與佔有慾的干擾:一種洗淨了黏膩與絕望感的愛?我們試試吧。我們可以取法佛教:如果打開心扉去愛而不帶依附,對對方沒有期待,純粹為了愛之喜悅,而不求回報地去愛,那會怎樣?

想像你見證所愛之人的美麗與品德,不再想著要用對方的能力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或者用對方的美麗來突顯自己很有行情。

想像在純淨的愛照耀下,看著一個人:不再算計著那個人,和我們期望的完美伴侶或夢中情人,有多符合或者多不符合。」

在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中,關係可以跳脫「佔有」的可能,彼此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愛與慾望,不論是對伴侶還是伴侶外的人,達到一種透明真實的尊重。


圖片|Photo by Jake Thacker on Unsplash

《道德浪女》又提到一段,從害怕面對,發展到坦然看待伴侶對他人情慾的陳述:

「你大概也猜得到,我們不怎麼喜歡這種想法:對一段關係有承諾,就表示有權利向對方索取相互尊重、相互照顧之外的東西。如果你把佔有慾的概念從浪漫愛情裡面區分開來,結果將如何?

我們認識一個女人,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開放關係,當她發現自己很多舊時的習慣都變得無關緊要時,簡直嚇得目瞪口呆:

『既然我知道如果她跟別人做了愛,她就會直接告訴我,那我又何必那麼麻煩去檢查枕上不小心留下的毛髮,又何必留意嗅聞不忠的蛛絲馬跡?』

然而,界線、責任與禮貌,仍然是重要的問題,這些議題補足了佔有慾的位置,而對關係的長治久安有幫助,因此是必須處理的問題。」

這些書中的截取片段,也多少顯現了國內外公開社群不斷在推廣的「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中所強調的精神:界線、為自己言行及情緒負責、民主化的親密關係、知情同意等。

伴侶的情慾有了自然傾瀉的出口,彼此袒露情慾之下,內心隱匿最深的脆弱呈現後,親密感的提升不言而喻。

筆者註:

現在社會中充斥著與本文中「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定義不同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打著開放的名義,而行各種欺瞞之實。

其中,關係的各方皆沒有知情同意,這種關係我歸類在屬於欺瞞的劈腿、出軌關係。

「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是原則清晰的關係型態(透明、尊重、人性化),欺瞞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情慾,包括對以往伴侶的愛、對其他人的情慾、想使用情趣玩具等想法,這是禁止不了的,而我們的試圖干預與壓制,可能只會增加彼此的隔閡與陌生感。

而且往往情慾或是情緒在壓抑之下,它們從來不會消失,只是暫時被隱藏,終究有一天將會爆發、四處流竄。

而當我們在伴侶面前有了自由表露的機會,則有了安全空間可以與伴侶共同感受那些關係外情慾,或許可以在雙方都同意下去安全地實踐,或許可以在表露之後得到釋放而決定不去實踐,都有可能!

關鍵是彼此的親密阻礙消融了,伴侶間的溝通更少執著,也更少控制了。

若對開放式關係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參考筆者過去的文章。

同場加映:「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是個多元社會關係的道德新選項

但,伴侶的情慾開放了,我承受不了怎麼辦?

開放式關係將會觸及前面所提到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低階需求議題。當允許伴侶找尋性以及愛的對象時,自我對此詮釋成「伴侶情慾外流等於我即將被遺棄」,也就是放不下佔有伴侶的性與愛的獨家權,觸發了自己對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即將被剝奪的警報時,該怎麼辦?

請選擇能滿足自己優勢需求的關係。

筆者註:

優勢需求(prepotent needs)為馬斯洛在需求金字塔中的定義,優勢需要為當前個體最看重的需要,並依此需要為主要行動依據。當一個人每天都在想辦法得到歸屬感(屬於社交需求),他生活當下的優勢需求便是社交需求,當優勢需求匱乏時,將可能會使他感到異常焦慮不安。

我認為沒有完美的關係型態,我也認為每種關係型態中都有感到幸福快樂的伴侶。雖然說在我的價值觀中,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是有可能形成一種全然真實(包括情慾)、透明且尊重的關係,但是每個人的優勢需求不同,對於行為的解讀也不同,因此盲目實踐開放式關係可能會變成一場災難。

破除誤解:開放式關係伴侶間也可以很疏離,實踐者可能也是為了逃避親密而投入開放式關係

同時,我想強調一個重點: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不等於沒有衝突、欺瞞、不尊重。

實踐者的關係類型也可能因應當時需求從封閉到開放,又從開放回到封閉,端看伴侶當時的狀態而定,並非死版、無法調整的。

實踐者也是凡人,也會有很多情緒的產生(佔有欲、忌妒、恐懼、控制等,部分實踐者實踐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那些情緒,而是有意願與那些情緒相處進而超越,最終不被那些情緒控制)。

人性中的欺瞞成分,在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中絕對不會缺席(所以關係充滿謊言而彼此陌生的開放式關係也是存在的,開放式關係只是一個增進親密感的可能解方,而非關係問題的萬靈丹),也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去溝通與磨合(一對伴侶關係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了,何況 2+N 的關係對象)。

雖然說筆者認為開放式關係賦予了關係可以變得非常親密的框架,但是還是因實踐的伴侶本身狀態而定。

據我的觀察,開放式關係實踐者社群中,不少人是因為「不敢愛」、「不敢親密」而選擇開放式關係,這樣就不需要深入面對每個伴侶與自己內心的議題了,可以用對象的數量來稀釋每段關係的張力。

因此,對筆者來說,一段關係的本質是否親密還是決定於關係是否真實、開放、深入、透明、連結,而與關係類型本身無關(但是開放式關係給了更多真實、透明的可能性)。

分享一個在開放式關係社群中聽到的小故事,希望讀者更立體地認識開放式關係。

在一對開放式婚姻伴侶中,伴侶彼此是同意情慾的開放,但前提是需要事前知會。

但是有一次其中一方面臨第一次有機會情慾開放時,因為害怕向自己伴侶報備,可能會很難處理伴侶第一次面對自己開放時的情緒(對,沒錯,當實踐時有所情緒是很正常的),當下就因為恐懼而隱瞞自己伴侶,最終東窗事發,這個事件打破了彼此的承諾,因此被視為偷吃,兩位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因此遇到了一次重大的關係信任危機。

而這對伴侶也曾經因為要養育孩子,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因此協議在孩子相對獨立前暫時封閉關係,避免關係中的張力影響對孩子的養育的專注。這些是開放式關係實踐者的日常面貌,富有彈性也很真實,而非沒有情緒與關係議題。

你會喜歡:感情的必修學分:不願偷吃的人,絕對會懂得避嫌

選擇自己當下最適合的關係

最後,選擇最適合彼此的關係,別因為開放式關係似乎很酷、伴侶的催促或是身邊越來越多人嘗試就答應輕易實踐。你完全有權利說不!

對開放式關係說不,也是你真切的需求!若面臨伴侶的催促(甚至上升到情緒勒索,這就有違了開放式關係中的尊重精神了),可以選擇是結束當下親密關係回到朋友關係,放手讓執著的伴侶去探索開放式關係,自己選擇能得到安全感的關係形式。

或是,也可以漸進地嘗試開放式關係,藉由協議讓自己更加有安全感(例如從允許輕度約會開始),發展過程中感到非常不安全時,可以選擇再次封閉關係,回到與伴侶的深度溝通,再決定下一步。一段平衡的關係是取決於關係張力是否可以被彼此接受,而不是為了理想而造成其中一人感受巨大壓迫。

請感受自己、了解自己,進而尊重自己,進入哪種關係是取決於自己的選擇,是為了你自己!而不是社會告訴你,或是閱讀李品毅的文章,認為破除親密可以選擇開放式關係好像很新鮮而選擇。

推薦閱讀:為什麼看到「開放式關係」的討論,你會感到不安,甚至憤怒?

最後,引用《道德浪女》醍醐灌頂的一段對話來為這篇駭部分人聽聞的推廣文做個總結:

「開放關係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成長的機會,還提供了樂趣;因為自己想要。別搞錯了,這條道路可能佈滿荊棘。

如果自己讓錯誤的理由掌舵,憎恨會輕易地毒化自己原先企圖挽救的感情關係。

性愛模式的改變可以成為自己重新型塑自己的一條道路:充足、愉悅的性與愛,像是掛在面前的胡蘿蔔;而害怕失去、無聊與自厭,則有如懲罰的棍棒。

我們不太相信一對一的慾望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我們猜想你一定是從不知道什麼地方習得那些感受與信念;可能是從自己父母、以前的情人或是從社會文化裡學到的。

既然是學來的,就表示你也可以去掉這些觀念,並且重新學習新的東西。

探索你的情緒並且改變你對此情緒的反應,可能有點困難——但是當自己大功告成的時候,將會感覺到多麼強大的力量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