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紅小編說:

我們常為了方便區別而把每個人「貼上標籤」,像這個是「宅男」、那個是「母豬」⋯⋯標籤或許可以增快我們理解人的速度,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怎麼可能用簡單的一個標籤就涵蓋他的一切特質呢?丟掉標籤,我們對這個世界或許能有更寬廣的想像。(延伸閱讀:公車、香爐、破麻?從污名化名詞看社會的「聖女」情結

要是有一位結了婚的男性,享受與老婆之間的魚水之歡,卻也察覺到電視上出現的肌肉猛男讓他目不轉睛,而且對於看同性影片激起性慾而樂此不疲,那麼他是同性戀嗎?異性戀嗎?啊!應該是雙性戀!可是他又表示並沒有想與男性來場真實性愛的慾望和衝動,所以應該是有特殊性喜好的異性戀?先不管這些名稱了,對你而言,這些標籤有什麼影響呢?

都是標籤惹的禍

凡是有關新的人、事、物,像是新生兒的誕生、新發明、新發現等,我們都會定訂一個名稱,以方便稱呼。關於性傾向,金賽曾發表震撼人們的觀點 ─ 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同性或雙性戀的傾向,於是使用 0 到 6 不同的等級去衡量[1]。也因為新觀念所帶來的衝擊,而陸續有深入的探討以及新名詞的產生。後續 Dr. Fritz Klein 也針對性傾向提出克萊因方格 (Klein Sexual Orientation Grid, KSOG)[2]。與金賽相似的看法是並非只有同性與異性戀的存在,而是如同光譜一樣,擁有多種形式。

此外,考量到人的想法與行為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成長而有所不同,因此將時間納入參考。在表格中,有七種組合變化,然後分別去瞭解過去、現在以及你對它的理想,例如:誰吸引你、發生性行為的對象是誰、性的幻想、情感的偏好⋯⋯,以較全面的方式去認識並且梳理自己。因此,標籤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認識與接納自己。(推薦閱讀:彈性說愛:女校學生可能都有過的性傾向煩惱

做自己,好自在

當我們還沒跟人發生過性關係,我們怎能一口認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不喜歡的是什麼呢?最起碼也要經歷過才能判定自己是喜歡還是討厭。許多人認為性行為只侷限於性交,但在性學的領域裡,只要能達到高潮的行為即是性行為的一種,因此自慰也包括在內。而自慰是在性行為中認識自己最容易且經濟效益又高的方式。所以,你自慰過嗎?性慾雖然是本能的慾望,但仍然是需要學習與練習,透過摸索自己的性行為去發掘並愈來愈清楚自己的選擇。(同場加映:多久沒約自己做愛了?自慰前需要的五個前戲

打破同溫層

使用網路社群時,當閱讀的內容被標籤化後,依據個人的喜好很容易變成只看得見類似的觀點,顯現了虛擬世界的同溫層。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性的議題仍以異性戀為大宗,因此較少會主動打破同溫層去瞭解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身障者⋯⋯的性行為。在執業的日子裡,不乏有人因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而坦露自身在性方面的特殊偏好,也曾有過嚨啞、自閉兒及小兒麻痺等身心障礙人士想瞭解性的議題等等。由此可知,性不分種族、性別、階級、教育程度等,只要是人,性是每個人無法被剝奪的天賦人權。

曾經有人問我:「因為不喜歡與男人做愛而選擇和女人交往,所以我是雙性戀嗎?」我回答:「什麼戀都不是問題,而是要去瞭解是因為真的對男性沒性趣?還是前男友只懂機械化的蠻力打椿?或是溝通不足?也有可能只是單純不愛了⋯⋯。」這些才是我們要去看見的。

撇除這些標籤,其實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與愛的議題。

參考資料

[1] 阿爾弗雷德 • C •金賽 (2013)。金賽性學報告(潘綏銘譯)。中國:中國青年出版社。

[2] Klein, Fritz, MD. The Bisexual Option, Second Edition. Binghamton, NY: The Haworth Press, 1993.

本文作者為性福導師 許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