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紅小編說:

親愛的貓男貓女,許多人對愛滋病都有錯誤的迷思,透過一項項剖析社會大眾的迷思,一起增進自己對愛滋的認識,唯有減少錯誤認知,才得以讓愛滋疾病獲得正名,讓世人接受疾病、勇於治療。(推薦閱讀:【影片】臉紅小編示範愛滋篩檢五步驟

每年 12 月,象徵愛滋病的紅絲帶總在全球高掛,呼籲民眾重視愛滋病(AIDS),也力求消弭大眾對愛滋病的歧視。但從今年國防大學愛滋學生阿立的退學事件,到同性議題的討論,仍可見台灣社會仍普遍存在對愛滋病的錯誤迷思。

「只有減少錯誤認知,才能讓大家願意接受疾病、接受治療;而當感染者受到良好治療,也能減少傳播,」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說,踏入愛滋病領域已超過 20 年的他,深感錯誤迷思仍舊羈絆著台灣,也束縛著愛滋病患。

迷思 1:只有同志容易得愛滋、同志才須定期篩檢?

錯,「任一人都有風險,」洪健清說。

他表示,過去的愛滋病篩檢,習慣建議高風險群(例如,同性戀者)做篩檢,但這讓部分民眾錯誤認知「自己沒有風險」、「不用做篩檢」,不但讓疫情控制打折扣,也讓特定族群被社會貼上標籤。

根據疾管署 12 月發布的最新資料,歷年(1984 年至 2016 年 11月底)累計的本國感染愛滋病毒者,約 17.2% 來自異性戀間的不安全性行為。

因此,洪健清建議,不論同性戀或異性戀患者,若持續有性行為,每3個月就可檢查 1 次,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推薦閱讀:【女人真心話】別再問舒服嗎?你不戴套我就提心吊膽

台灣目前有多種管道提供「匿名篩檢」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例如:衛生所、醫院、同志健康中心等(可參考匿名篩檢點名冊);且為了提高篩檢率,疾管署從今年 9 月起推動「在家愛滋唾液快速自我篩檢服務」,民眾可到指定地點領取試劑,在家做初步檢驗(怎麼做?)。

迷思 2:得到愛滋病,必死無疑?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HIV)所引起的疾病,因病毒會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因此病患容易感染病菌,嚴重則會導致死亡。

好消息是,只要好好治療,就能控制疾病。

但不少民眾對愛滋病的理解停留在「這是必死的疾病」、「如同黑死病」,甚至因而延誤就醫。常在第一線協助愛滋病患的個案管理師陳伶雅舉例,曾有患者起初認為自己活不久,而拒絕就醫,甚至為了在離開人世前多留點錢給家人,拼命加班賺錢,這都讓病況惡化。

洪健清說,「過去手邊沒有武器,常看著病患反覆住院、最後就走了。但是現在病人只要好好接受治療,確實可以活得很好。」因為適當的治療,能讓窩藏在體內的病毒量降低至一定範圍內,可有效控制病情;雖然病毒仍無法全面根除,但病患已能和病症共處。

病患JOJO(化名)就是一例。

多年前,他因急性感染住院,那時他才發現自己得到愛滋病。但在定期治療與支持團體的協助下,現在他的生活恢復正常。「現在的(生活)規畫並不會因為疾病而有重大改變,仍能繼續升學、有良好工作,也保持比較好的狀態。」JOJO在談話過程,總是充滿著活力。

迷思 3:共用馬桶、餐具等可能罹患愛滋病?

不過,JOJO 也坦言,外界對於愛滋病仍存在許多刻板印象。

例如,外界誤解和愛滋病患共用餐具、馬桶或共同生活等,就可能得到愛滋病;實際上,愛滋病毒是藉由體液及血液交換傳染,如:性行為、共用針頭、輸血或母子垂直感染,「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觸並不會造成傳染,」洪健清強調。(推薦閱讀:三部愛滋紀實電影:愛滋去除污名的 40 年歷史

但存在已久的刻板印象,讓外界對愛滋病患常帶著「怕而遠之」的態度;愛滋病患也總處在憂心就業、人際交友圈會大受影響的壓力下,還曾有人怕太常跑醫院,會被家人、同事發現自己罹患愛滋病,而拒絕就醫。

「背後就是因為歧視、不認識帶來的誤解,」JOJO 感慨。即便醫學進步,藥物能讓病情獲得控制,但社會停滯不前的愛滋污名和標籤,無形地阻礙了病患的生活與治療之路。

迷思 4:既然傳染愛滋的管道是體液交換,那病患不能擁有性生活?

不,只要好好治療、適當預防,愛滋病患也能擁有性生活。

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依據疾管署統計,歷年累計的愛滋感染者中,高達77.38%是因為不安全性行為(含同性及異性),如:未戴保險套發生肛門、陰道接觸的性行為。

預防性投藥,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根據 WHO,若採行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可避免 44% 至 90% 的愛滋感染風險。也因此,洪健清指出,若伴侶之一是愛滋病患,可在專業醫護團隊的建議下,一方做好治療、降低病毒量,另一方則採行預防性投藥,可降低感染風險。

本篇文章經天下雜誌撰稿記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