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真正學會滿足?作者分享在紐約和瑞典生活的差異,練習放下比較心,接納遺憾。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自己有時候會不開心。這是一個非常愚蠢,或者,非常無病呻吟的問題。一個人不開心的原因有很多,你有可能是因為與朋友產生了爭執,家人的身體出了狀況,職場上遭人欺壓,一早就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新買的衣服上;

甚至,你心情低落純粹是因為天氣不好,或者受到自己體內的賀爾蒙影響。正常人都會有心情起伏,尤其是在自己二十歲出頭時的青澀歲月。猶記得,自己甫畢業剛入社會,在紐約這個令人窒息的都市叢林裡,你做什麼事情都欠缺一個肯定。

紐約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都很渺小,但每一個人卻又都來頭不小。當你很驕傲自己終於找到了一份在私募基金裡頭的工作時,你在酒吧裡頭偶然遇見一位比自己還年輕的創業家,他早已經身家不斐,過著奢華的生活。

猜你想看:30 歲那年,我從紐約移居瑞典:從「表演型」與「犯人」人格走出自己的療癒之路


圖片|Photo by Michał Ludwiczak on Pexels

當你花了許多日夜讀書,完成學業以為自己的前途必定無限量時,你會發現你僅僅是數百萬畢業於世界各地前來大蘋果找工作面試的其中一人,比履歷、比經歷、比學校排名,你甚至連平均都稱不上,更遑論頂尖;

咖啡廳裡頭隔壁桌披頭散髮的人可能就是藝術界的明日之星,就連在路上開計程車的年輕人,都有可能是名校的在校學生,利用空閒時間出來打工賺錢。你在工作上不管做得多麼努力,身邊總是有人比你更成功,更富裕,更受人尊敬;

你在生活上不管做了什麼值得自己開心的事,只要一與人分享,你馬上可以發現有人會做得比你更好,更值得慶祝。紐約就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在那邊混幾年,它讓你謙卑,它督促你繼續向上爬,但也是因為不間斷的比較,你總是感到不滿足,你也總是不開心。

尤其是在二十幾歲自己缺乏足夠自信的年紀,你常會質疑自己;如果有些較為偏激的人,他們甚至會開始過度包裝自己 ,但在過度吹牛的外表之下,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虛假,最後成為異常敏感不容許他人輕易批評的固執人士。

在紐約待了整整八個年頭,時至今日,我甚至記不住到底自己有哪一天是真正的對自己滿足。在搬到了瑞典以後,我的生活產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慢」了下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嫌惡,來自缺乏滿足感的原生家庭


圖片|Photo by Chevanon Photography on Pexels

因為稅負高(根據你的稅前收入,最高所得稅可達 55%),每一個人的稅前薪資可能有差距,但在扣掉稅後其實每個人能夠負擔的生活費用相去不遠。公司環境也是一樣地追求平等──瑞典的工作文化異常地 Flat(扁平化)。

不管你的階級為何,所有人都坐在同一個區域內,高層有問題可以找最低階的人直接詢問,而低階職員也可以直接走到經理旁邊商討任何的問題.就連日常生活裡,由於瑞典人極為注重隱私,所以你無法從日常生活的交談中,獲取對方的私密訊息,進而進行比較;

在我其他文章中提到的 Lagom 文化,也讓想要出風頭的人成為眾人眼中的不受歡迎對象。我的生活「慢」了下來。這裡的慢,除了生活步調以外,更多的,指的是自己把生活的重心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因為無需比較,我開始著重在精進自己。我開始把生活的焦點放在自己三餐的飲食,買任何食材都添加了一點講究;我開始把自己的生活與健康擺在工作的前面,當感覺自己工作壓力稍大時,我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健身房釋放壓力;

我會盡量避免詢問他人的隱私,除非是對方主動願意分享;我也學會了在職場上減少狼性,盡力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不去與他人做無謂的競爭。把焦點放回自己,並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野心,也不是鼓勵每一個人都安於現狀,而是把與他人之間的比較,轉到自己的身上。

同場加映:常陷入比較,覺得自己很糟沒自信?心理師:透過位移書寫、袋袋收集,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我試著去為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感到開心,而不是去為了還欠缺什麼元素而感到難過。我是幸運的,身無殘缺,父母依然健在,能夠有機會到國外體驗生活,能夠不擔心溫飽,能夠坐在這裡寫寫文章抒發情懷。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幸運的,只要你認真地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大至生活、家庭、事業,小至你身體的感官:你不會受凍,你不會飢餓,你還可以笑。

當你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比較上,你不會快樂,你只會感到遺憾。雖然不會受凍,但你卻為自己買不到好看的冬季外套而發愁;雖然不會飢餓,但你卻因為自己的身材不夠凹凸有致而感到憂鬱;雖然可以笑,但你卻因為今天工作時老闆的一句話而愁眉苦臉。

很多人說,我們應該要感到滿足,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實這是不健康的,因為你的滿足建立在和比你擁有更少的人的比較上。正確來說,應該是我們要知道,「遺憾」其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全部。

當你了解自己無時無刻都有可能會失去,會感到遺憾時,你會更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就如同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與其用生命的最後一天來責備上天的不公,我想大多數的人會更願意花時間與愛人相處,細細品味當下的擁有,直到失去。

滿足是一輩子的修行,「比較」可能會帶給你一時的優越感,但更多時候帶給你的,是嫉妒,是失望。適時的自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每天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比昨天更好,你會更快樂,你會對自己更有信心;等到真正失去自己所擁有時,你也才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