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唇顎裂?又是什麼原因造成唇顎裂?該怎麼因應與治療?Mark 作為一名唇顎裂患者,從小因為父母與師長「過度保護」與眾不同的外貌遭到同齡人的嘲笑,長時間以來,他持續將自己鎖在挫折經驗中,與創傷同行,直到遇見太太 Liss,才開始長達十年的自我療癒歷程⋯⋯

初見來自高雄的 Mark 與 Liss,他們齊肩並坐,講起故事娓娓到來,眼神裡含著笑,肯定一路走來的那些挑戰,是生命的贈與、上天的考驗,也同時,是兩人的婚姻與愛情如此堅固的重要原因。

Mark 笑說,作為一個唇顎裂患者,最渴望的是平凡的關係,因此當 Liss 終於鼓起勇氣摸摸他的上嘴唇,看著他的眼睛問「這就是手術的痕跡嗎?」的那個瞬間,他相信他找到了,可以與他共度餘生的另一半。

什麼是唇顎裂?一切的恐懼,皆來自於不理解

「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唇顎裂患者是在國中時期」,Mark 分享,因為做手術的關係,國中時期的他需長時間戴著上顎骨牽引器,為了降低碰撞,需要與同儕之間保持距離,因此時常被老師安排在教室後方最後一個位置。

也是那時開始,Mark 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不太一樣」,直到高中,因為外貌差一開始遭到同學指點,在正處需要愛、歸屬與支持的年紀,又遇上父母離異,從此往後,Mark 開始將內心封閉起來,甚至對自己產生質疑。

事實上,唇顎裂是人類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的一種,卻也是所有先天性缺陷中,目前可治癒程度最高的一種。患者即便罹患先天性的顱顏缺陷,也不影響智力發展,只要及早接受整形外科、牙科、耳鼻喉科、語言及社會工作等身心兼顧的整體照顧,就有很高的機會得以康復,成為全身心健全的個體。


圖片來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Mark 提到,由於早期傳統社會對於唇腭裂的認識較少,導致許多病友沒有辦法及早受到應有的治療,在容貌、語言表達能力、心理狀態沒有辦法獲得即時的調整,小朋友也比較容易遭到同儕的欺負或嘲笑,就他自己的例子而言,「我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容易緊張,個性害羞的男孩子,從童年階段到認識 Liss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幾乎將自己封閉起來,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都不願意接受幫助。」

許多偏見與恐懼,皆來自於人們對於一件事的不夠瞭解,Liss 提到,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家致力於將過去人們以為的「兔唇」正名為「唇顎裂患者」或「顱顏患者」。語言有其重量,前者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有著「殘缺」、「缺陷」的意味,然而唇顎裂卻更趨於一種先天性的病理現象。

而究竟唇顎裂是如何發生的呢?在早期胚胎發育時,嘴唇部分是由兩側組織漸漸往身體中線連結起來,若是在連結的過程出了差錯,沒有辦法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縫」,若是該裂縫發生在上唇,便稱為「唇裂」;如果裂縫延伸至口內硬顎或更內部的軟顎部位,則稱之為「唇顎裂」;而有時僅發生在口腔內上顎、軟顎處裂開,則稱之為「顎裂」。

從創傷到療癒:為什麼 30 歲以後才完成「唇顎裂的治療」?

回顧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Mark 有點無奈地笑說,自己的療癒時間拉得非常長,幾乎到 20 多歲遇見 Liss 之後才開始的。

Liss 頭腦清晰,在專訪途中時不時拍拍 Mark 的肩膀,開開玩笑,彷彿在說「不要緊張」,她留著一頭亮麗的長髮,講起話來親切、大器,也有溫度,在 Liss 的幫助下,Mark 開始學會擁抱自己、認識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不用成為誰』,不用跟著社會的標準去定義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真正完美地達到每一個人的期待,只有自己可以選擇。」

勇氣是擁抱自己的手,無論是不是唇顎裂患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知道自己不完美的前提下給予自己更多的愛,「所謂真正的勇氣,是當別人覺得你不好時,你還是可以相信自己,絕不只憑著表面的評價來評斷自己的價值。」

「喜歡和不喜歡這件事情只有自己可以定義,用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跟你相遇的人。」

唇顎裂患者 Mark

Mark 之所以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進行創傷療癒,除了童年經驗的影響之外,也包含過度延遲的手術時間。Mark 提到,自己是在 38 歲時才完成全套的唇顎裂手術,相較於其他病友來說,是相對非常晚的,「小時候沒有人好好地告訴你唇顎裂是什麼?手術及治療期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在加上童年的一些陰影,我在 9 歲做完植骨手術後便放棄了後續的治療。」


圖片來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事實上,目前專業、精細的整形重建手術對於唇顎裂患者的外觀、語言發展、耳朵疾病、顏面發育及心理狀態的改善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和幫助,Mark 表示,唇顎裂的即時治療對於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攸關了是否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介入,提供家長與患者完整、正向的指引,同時,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也可以幫助唇顎裂孩子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治療。

一般唇顎裂手術療程包括唇顎裂修補及鼻部整形,在這個階段,常需配合矯正牙科,將患者的牙床進行適當的矯正,使腭裂處變窄,以利後續的手續進行;接著才會進行腭裂修補手術,在 6 至 12 個月進行硬、軟顎的修補,一般而言,患者可以透過一次手術擁有良好的軟顎功能,後續再配合耳鼻喉科的診斷,清除中耳積水及放置中耳通氣管。

若唇顎裂影響到齒槽骨,大部份患者需在九到十一歲之間接受「牙床的骨移植手術」。此手術可以提供裂隙二側牙齒的骨骼支持,幫助牙齒的矯正,改善患側鼻孔底部的塌陷及封閉牙床處殘餘的裂隙,在美觀及功能上皆極為重要。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會發生上頷骨暨中顏面發育不佳而導致上顎齒列凹陷。視病患顏面及咬合缺陷的嚴重程度,可施行正顎手術,配合齒顎矯正,將中顏面的上頷骨向前移出,以達美觀及功能的目的。一般而言,以上各項手術皆有最適合施作的時機,也並非每項手術都需要進行,唇顎裂患者只要配合專業醫師的建議,便有很高的機率透過治療獲得最好的結果。

別把唇顎裂看成「問題」,它是一場生命的冒險

「恐懼、害怕及擔心都來自於不了解,當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公關柏儒找上我,希望我和大家分享自身的經驗,我站出來了,希望有更多的唇顎裂小朋友因為那次的公益活動分享看到,面對他人因為不了解而來的惡意,我們可以鼓起勇氣一起面對。」

交往 9 年,結婚 2 年,Liss 與 Mark 相伴逾十多年的光陰,一直以來就如同一道光束一樣地灑進 Mark 的生命當中,以幽默迎擊挑戰,以使命感來定義自己的價值,Liss 相信,唇顎裂始終都不是一個「問題」,它就像是降落在 Mark 生命中的一項使命,「老天爺之所以把唇顎裂給你,必定是明白你有克服的勇氣。同時,也不需要把這件事情放大,我們可以給予社會更多愛與支持,去對待周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圖片來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老天爺覺得你承受得了,所以才把這個疾病給了你。」—— Liss

過去這段時間,Mark 與 Liss 持續參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各式公益活動,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是由羅慧夫醫師所創立,羅慧夫始終相信「生命中的不完美,可以用愛來彌補」,因此多年以來基金會也以此為服務理念,致力於唇顎裂、小耳症以及其他先天性顱顏畸形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的全人醫療服務,至今,已經給予超過四萬人次弱勢顱顏患者相關經濟支持,協助他們接受良好的醫療照護、重建自信,並且有足夠強韌的心智,可以重新適應這個社會。

作為曾經受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感動而持續投入的過來人,Mark 會如何提供未來每一位受顱顏疾病困擾的孩子,該如何處理來自外在的不理性、甚至帶有惡意的聲音?

「首先,面對這些外在的流言和批評,當下要保持冷靜」,Mark 提到,遇到不理性且惡意的聲音,盡可能不要讓情緒主導自己的反應,才能讓自己更有餘裕地面對問題,而不會做出不好的反應,「再來就是,不要親自面對攻擊,也不要讓這些外在攻擊進到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別人的評價。」

在進行完第一層防禦後,Mark 建議要「學會過濾」,聆聽可參考且有建設性的建議,忽略那些不理性且惡意傷害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尋求支援,不管是親密的朋友、家人還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讓我們能安心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好讓我們堅定信心、避免爭論。」


圖片來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最後,Mark 說:「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持續地『保持專注』,了解自己的價值、尋求自己的才華及優勢所在,並且專注自己的目標上,不斷提升自己。我想,最好的回饋就是向前邁進,唯有清楚自己是誰、目標在哪裡,才能使我們不再動搖、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