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運動不僅喚起對性別、身體自主權議題的關注,也讓我們注意到辨識潛在加害者的重要性,一起來看有哪些特徵需要注意吧!

文|陳孟吟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隨著最近名人及演藝圈性騷及性侵事件的連環爆,常聽到 MeToo 一詞不斷地被提及,您或許還疑惑 MeToo 到底是什麼?

MeToo 運動的起源

MeToo 運動是從歐美國家延燒到其他國家,當然也漸漸延伸至台灣。

雖然 MeToo 早在 2006 年就由社運作家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發起,卻一直到 2017 年美國好萊塢王牌製片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受多名女星指控性侵與性騷,才開始正視這個議題。

其中一位知名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使用了 MeToo 標籤,鼓勵女性在推特上公開被性侵害或性騷擾的經歷,希望讓大家意識到這些行為有多麼地普遍及嚴重。

另外,喊出 MeToo(我也一樣)也提供心理上的同理支持,讓其他受害者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我也經歷相同的處境。

延伸閱讀:寫在 MeToo 黃子佼事件後:「原諒」不代表沒有責任,而是不在情緒上過度咎責


圖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臨床現場看見 MeToo 的力量

然而,在我臨床實務中,這股浪潮也引發了在諮商室的個案,逐漸喚起過去塵封已久的性騷或性侵經驗,也正因為 MeToo 的推動,賦予他們勇氣及力量,主動提及過往的受害經歷。

或許還無法在社群媒體或對親友公開地說,但至少願意在諮商室裡選擇揭露出來這個難以啟齒的創傷事件。很多時候,從被性騷擾、性侵害中恢復,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復原過程可能很痛苦。

承認自己被性侵或被騷擾,有時候可能會非常困難,除了害怕他人的反應,擔心別人會怎麼批判或污名化之外,還要面對內疚和羞愧感。

這些內疚和羞愧,經常會演變成責怪自己,像是怪自己當時沒有勇敢拒絕、沒有更加謹慎小心;或怪自己信任了一個不應該信任的人、真不應該沒有警覺而不小心喝醉或上了他的車等。

猜你想看:台劇《親愛壞蛋》看 MeToo 事件下,受害者家屬的矛盾:別把盟友變敵人


圖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在臨床上往往發現,即便個案在理智上明白自己不應該為受性侵或性騷等行為負起責任,但還是會因為內疚和羞愧而感到困擾,這些感受可能會在被侵犯後立即出現,也可能在幾年後才浮現。

尤其是權勢性交,在有權力關係運作的情況下,造成被害人受此權力壓迫,礙於「害怕權勢」、「擔心權勢報復」、「擔心利益受損」、「說了別人也不會相信我」等緣故,而無法拒絕與加害人發生性行為。

一旦揭發,受害者又會淪為「合意性交」的指控,被指責為何當下無法明確表達反抗或拒絕,而使得受害者陷入更深的內疚羞愧和自責。其實在遭受到認識的人侵犯後,最受創的就是對人性的信任,甚至會自我懷疑和自責是自己的錯。

在療癒的過程中,光是理解認知到應該感到內疚和羞愧的人,永遠是加害者,而不是自己,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才能進而學習放過自己,與自己和解,踏上復原之路。

MeToo 喚起了什麼?

這股 MeToo 運動的浪潮,不僅喚起對性別平權、身體界線的重視,也喚起大眾對權勢者或公眾人物內隱的病態人格所造成傷害的省思。是的,受害者除了學習停止自責、認識身體界線以及遇到狀況如何求助之外,越來越多的需求,來自於難以辨識加害者的困惑⋯⋯。

「他是公眾人物,形象很好,風度翩翩,就像大哥一樣很照顧我!」、「他擁有高學歷,又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席之地,是我非常景仰的前輩,願意協助我已經是求之不得了,怎還能懷疑他?」。

「他是公認的愛家好男人,行為舉止談吐得體,待人和善,怎麼料到私下會是如此?」的確,心理病態的特徵很難辨識,即便是心理專家如無法長期觀察或有足夠的行為事證,也是難以下診斷,何況是非心理專業的人呢?

推薦閱讀:台灣 #Metoo 風波:校園內的權勢性犯罪,受害者如何被父權噤聲?


圖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因此,也無須太責怪自己無法辨別。學者 Paulhus & Williams 在 2002 年曾提出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包括自戀(Narcissism)、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和心理病態(Psychopathy)的人格特徵。

這屬於亞臨床階段的精神病態(subclinical psychopathy),更像是一種人格特質。

這裡要澄清心理病態者並非個個都是病人或罪犯,其實正常人也有病態心理或病態行為。

研究指出在這些特徵上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犯罪、行為衝動、尋求刺激、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缺乏責任感,給家庭、社會或團體帶來嚴重的問題。我也參考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及多年的臨床經驗,整理以下病態人格特質行為特徵,提供大家做參考:

  1. 誇大自我重要性,例如誇大自己的才華,並期待被人看重,需要過度稱讚。
  2. 專注於成功、權力、美貌或理想愛情等幻想中,有時會以不恰當的性誘惑或挑逗方式與他人互動。
  3. 認為自己很獨特,需要特別禮遇或對待,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認可並與之相關聯。
  4. 不合理的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或期待獲得他人無條件順從。
  5. 處理人際關係時,好以占便宜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6. 常以自我為中心來考量,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認同及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7. 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常嫉妒他。
  8. 雄心勃勃、驕傲自負、常有傲慢行為或態度。
  9. 對他人的操縱、剝削、缺乏道德、感情冷漠和自利。
  10. 反社會行為、衝動、自私、冷酷無情和缺乏自省。

以上特徵僅供參考,這並非診斷標準,人格疾患的評定還是須交由專業,切勿自行下評斷。然而提供這些特徵,主要是協助大眾提高辨識加害者人格特質的敏感度,進而有所警覺地遠離或刻意保持距離,以保護自己。

筆者長期深耕台灣正向心理學發展,也希望藉此呼籲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畢竟社會多一個心理健康的良好公民,就能少一個受害者。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才是能真正能讓 MeToo 受害者減少,甚至期待能有停止的一天。

同場加映:「性愛場景不是靠感覺,而是設計出來」#Metoo 後的新職業「親密行為協調員」


圖片|Photo by Matthias Cooper on Pexels

所謂健康人格,比如:樂觀、自律、抗壓性高、不會對他人操縱剝削及自私自利、與人為善、具有令人愉悅的直率真誠、對生命充滿意義以及懂得感恩和自省,這些看起來似乎是上述暗黑人格的相反。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之父 Dr. Martin Seligman 提倡幸福五元素(PERMA)來促進人們提升心理健康和尋找人生意義,推廣運用幸福五元素融入生活中。

例如:試著用更積極樂觀的角度看世界、創造心流而使自己能全心投入在工作任務中、與周遭的人保持正向人際互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及生命的意義、享受努力的過程帶來成長的成就感。

這次 MeToo 的風潮,雖然社會輿論震盪,造成人心紛紛擾擾,但卻也喚醒了大眾對性別平等及身體自主權的重視、對權勢者性迫害的迷思及倡議、對內隱的病態人格所造成傷害的省思。

其實,唯有喚醒大眾群體意識,共同重視提升社會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個人的福祉才能有所保障。然而,創建健康幸福的社會,需要大家的覺醒一起來共創。

這次 MeToo 的浪潮,感謝挺身站出來的人,因為您們的勇敢及正義的伸張,喚醒了人們對健康人格的重視和更良善社會的期待!